当前位置: 小金属 > 详情
公孙丑、文丑、张丑……他们究竟丑不丑?
2023-08-19 14:09:58    个人图书馆-cat1208


(相关资料图)

敦煌遗书 麦粟黄麻便破历。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3959。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两宋崇文抑武,文治渐隆,朝野的“怪名”“奇名”“贱名”大为减少,人们大趋向于取一个比较“正常”的名字。可到了元代,又出现了大批五花八门的名字。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民间有大量的数字名字,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父亲叫朱五四,他爷爷叫朱初一。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的父亲叫常六六、他的爷爷叫常重五。

这其中的原因,清朝学者俞椒春在《春在堂随笔》中引述了他在一本家谱中看到的一句话:“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也就是说,元朝百姓不能有名字,只能用自己的排行或父母的年龄相加来称呼。不过,俞椒春在这句后面加了一句:“此于《元史》无征”,就是说在元史中查不到相关内容。

就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元代资料看,元代百姓按规矩起名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不少由元廷赐给汉人的姓名。再者,百姓用数字起名,早就有了,诗仙李白就有个别名,叫李十二。至于为什么在元出现了数字名字的“大爆发”,恐怕还需进一步考证。

元朝时期有大批蒙古人音译的汉文名字,看起来怪怪的。比如,当时“不花”特别多,如怯的不花、普颜不花等等。这里的“不花”不是不开花或不花钱的意思,而是蒙古语中“牛”的意思。

到了明清,看上去“不正经”的名字大大减少。不过,在清初期,满人的名字还是保留一些民族特色,比如,多尔衮的意思是“狗獾”,将领傅喇塔的意思是“烂眼皮”等等。这种现象从康熙朝时期大为减少,满人的名字也日趋工整、主流。不过也有例外,雍正皇帝在继位之后,将曾经对自己继承皇位形成强烈挑战的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改名为阿其那和赛斯黑,满语意思分别是猪狗不如和讨厌鬼。

影视中的八阿哥胤禩(王绘春饰)。来源/电视剧《雍正王朝》截图

或许有人会说,名字就是一个符号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此言差矣!因名字而受青睐,或因名惹祸的大有人在。比如,1424年的科举,第一名本来是孙曰恭,第二名是邢宽。当时永乐皇帝在点状元时,觉得曰恭加一起,不是个“暴”字吗?不太好。而邢宽,宽刑薄赋,很合朕意。于是,邢宽被点了状元,孙曰恭被降为探花。1868年的科举,第一名本应是叫王国钧的人,可慈禧太后一听,什么?亡国君?不行,状元不能给他!这位王国钧被贬到第三甲。他的厄运只能算是刚刚开始,此后,他仕途非常不顺利,后来被罢了官,回乡当了一名教书先生。

有人可能还会说,以上都是什么科举点状元之类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大影响。其实不然,民国初年,章太炎有四个女儿,成年后,一个个落落大方、秀外慧中。可是,她们却一直待字闺中,乏人问津,章太炎一直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有人提醒章太炎,原因是他的学问太大了。章太炎不知道什么意思,那人进一步解释,他给女儿起的名字太过古雅生僻:大女儿叫章㸚(lǐ),二女儿叫章叕(zhuó),三女儿叫章㠭(zhǎn),四女儿叫章㗊(jí)。许多人压根儿不认识这几个字,所以,也不好意思和她们交往或上门提亲。了解到这一点后,章太炎专门在公共场合解释了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此后,这几个女儿的婚事才慢慢被解决。

章太炎晚年像。来源/章念驰《我的祖父章太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自19世纪初起,法国政府便逐渐准许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有着不雅姓名的人改名。1980年代,法国发布了一份政府公报,公布了500多位获得批准改姓的人士的名字,其中不乏什么“贱货”“娼妓”“下流胚子”之类的不雅名字。时至今日,法国仍在逐渐在法律层面降低个人的改名限制。

当然了,我们从文献中所发现的那些“奇名”“怪名”“贱名”,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博君一笑。每一个名字,再怎么奇怪,也是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些信息之中去体察当时的风土人情、民族交流乃至整个社会的状况。

参考资料:

1.高启安:《唐宋时期敦煌人名探析》,《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

2.李莎:《<元史>所见人名来源与变化》,《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第3期。3.黎若楠、张丹玲、李锶宛:《浅论古人的姓、氏、名、字、号、爵、谥》,《汉字文化》2022年第11期。

4. 张晓政:《官迷张敬儿》,《学习时报》 2013年12月23日第A9版。

5.王泉根:《中国人名文化》,团结出版社2000年版。

6.赵玥、舒泳涛:《中国神秘文化一本通》,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7.(英)弗雷泽:《金枝》,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关键词:

上一篇:8月19日京沪高铁京津线路所突发设备故障 导致途经列车晚点 正在处置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