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威马过得不是那么轻松,当然威马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作为一家与蔚小理同期而创立的造车新势力,缘何会面临当前的困境?对于此,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接受了媒体采访。
沈晖对于威马目前面临的困难如工厂停工、资金紧缺并不避讳,并且也进行了反思。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创立的造车新势力,对于威马而言,有所成绩但也伴随困难,必然是有所长处也有所短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于威马经营的问题,从对沈晖的采访其实可以感受到威马这家车企和领导班子骨子里是技术型。从早期创立至今,威马的发展侧重点偏向重资产投资于工厂建造、技术自研等,而相对的短板就在于融资方面,沈晖坦言:在创立威马之前是长期担任职业经理人的身份,没搞过上市公司,在他看来缺乏融资和资本运作的经验这是属于短板。
对比友商,例如蔚来李斌创立蔚来以前在美国、香港都做过上市公司;何小鹏曾经创业成功,并且他的合作伙伴顾宏地是资本市场的老手。
因此,这是威马应该加强的一点。而威马在之后有一步大棋正是融资上市,进而开放合作。
1月12日,Apollo出行发布公告与威马达成战略并购,同时威马也将获得来自港澳地区商业银行2.5亿港元、正威集团5亿元人民币、以及在D轮融资中最大投资方雅居乐再投15亿港元的三笔融资。
下一步,威马将与Apollo出行共同研发产品,覆盖超豪华、高端、主流三大市场,包括定价200万美元的APOLLO跑车、定价60-80万元人民币的高端智能纯电车以及继续深耕15-35万元人民币的主流市场。这其中威马就将会提供技术支持和产能支持,进行代工生产。另外,威马还将与更多企业开放合作,提供技术输出、平台输出等支持。
在融资上市之前,威马近期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全力保障3月中旬复工复产。因为工厂停产的缘故,一部分车主售后维修迟迟等不到配件。威马为保障实现复工复产,将会对原本的经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以及供应链研发的流程进行如下变革:
首先,从卖车的角度,要把成本控制好。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包括这次威马的组织结构优化;供应链方面的成本虽然收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是总体来看未来不会增加甚至有可能下降。
第二个是业务模式的改变。威马正在努力为用户提供真正解决痛点的服务,目前已经有成熟的方案,比如智能停车等。
第三个是技术输出与战略合作。威马将会与战略合作方讨论技术输出,为其他公司提供各类技术支持,将技术创新变成量产产品,这其中就包括之后与Apollo出行的合作。还有就是出口方面,威马的产品竞争力不比欧盟、美国任何一家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差。沈晖表示威马已经和加州一家非常大的经销商以及当地合作伙伴建立沟通,在出口方面还是有很大潜力的。
此外,还有一点外界对于威马的争议就是温州基地和黄冈基地共25万辆/年的产能规划,远远高于威马当前的销量,外界认为其造成了产能的浪费,不应该在发展初期就花费百亿元重资产投入。
对于此,一方面威马承认可能过早投资,另一方面威马也认为量迟早会回来的。后续,威马将进行产能开放,为其他量产能力不行的企业进行技术输出、平台输出,将有效发挥出威马的产能优势。
诚然,威马当前面临的压力不小,但是威马应对困难的能力也不容小觑。造车作为一种实体产业,拥有技术才有话语权。威马作为有技术、有工厂的造车新势力,打赢翻身仗不会太久。
纯电车纯电汽车专业资讯
公众号
最新资讯